西周青铜銮铃

西周青铜銮铃

本文转自:长春日报

西周青铜銮铃 (由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提供)

我们都知道汽车在行驶中可以借助喇叭引起行人和其他司机的注意,那么古代的马车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呢?其实它同样也有发声提示器,那就是銮铃。

《诗·小雅·庭燎》有这样的阐述:“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这首诗的背景是:周朝宣王中兴勤政之时不安于寝,急于视朝。前一句是说看到外边已有亮光,知道已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道诸侯已有入朝者。后一句是说庭燎之光一片通明,鸾声不断,诸侯正陆续来到。宣王以火的光亮和车铃声来判断来人的远近。而这里的“鸾声”就来源于一种名为“銮铃”的车铃。

銮铃,是古代马车上的一种配件。那么,它的名字是由何而来的呢?

鸾,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叫声清越。銮铃除了借其音,也有制成鸾鸟之形的,因此取名“銮铃”。马车上安装銮铃,跑起来叮当作响,马蹄铃声,和音悦耳,节奏十足。还能解人困,去马乏,提醒路人注意。所以说,銮铃的用途和现在的汽车喇叭十分相似。

銮铃的结构主要分为两部分:上部分为铃主体,呈铜球状,铃上有辐射状镂孔,里面有小石丸,车一动,石丸即击打铜球,发出清脆的铃声。下部分为方形銎座,主要起固定作用,用来安装在车轭或者车衡上。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銮铃,长8.7厘米,宽4.3厘米,高17厘米,底长4.6厘米,底宽3厘米,重435克。此銮铃的上部为铃,呈椭圆形,内含铜丸以发声,表面镂孔如裂辐,周边有带镂孔的宽平外缘;下部为长方形底座,中空为銎口,通过扁实颈与铃相接。

除了提醒路人注意马车的实用功能外,銮铃还具有礼仪方面的用途。

古时候,马车的应用体现着主人的身份地位,除了提高马匹和马车的外观视觉辨识度以外,同时也需要增加行进中的听觉辨识度。为达到这个目的,增加马车上能够震动发声的器物是一个主要途径,于是声音洪亮的銮铃就应运而生了。位于马车前方的銮铃与马颈处的铃铛相应和,使得整个马车的发音部位集中于马车前方,带来更大的震撼效果。

銮铃的使用可代表车主人的身份。古代最高级别的马车上可装8个銮铃,一般为帝王车驾所用,因此帝王车驾有“銮仪”“銮驾”等代称,并由此衍生出“随銮”“迎銮”等词语。

(作者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任昳霏《先秦时期銮铃的器用制度分析》《现代交际》2012(08)

2.韩金秋《西周銮铃起源管窥》《考古与文物》2012(06)

3.秦倩倩《先秦“鸾”类器物审美研究》扬州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