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魏将夏侯渊在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南) 被黄忠所斩,曹军大败,只好退守阳平关。由于汉中 (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是益州的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三月,曹操发兵二十万经斜谷 (今陕西眉县西南) 来争夺汉中,并沿途派兵占据了一些险要之地,想方设法寻找刘备决一死战。
赵云率领数十骑兵巡逻在曹魏的军营附近,正巧遇数千倍于己的敌兵压来,赵云竟然丝毫没有惊慌,拿起长枪,勒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奋力杀出了重围,靠近了自己的营寨。为救部将张著他又重新杀进重围,救起张著,再次突围而出。刘备得知此事以后,非常高兴,赞赏“子龙一身都是胆”,蜀军将士称他为虎威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 ,东吴大将吕蒙奇袭了江陵,歼灭了蜀军的前将军关羽,刘备大怒,想发兵讨伐东吴。赵云认为不妥,遂劝刘备说:“此时的国贼应该是曹操,而并非是孙权。如果我们先灭了魏国,那么,孙权就自甘心服了。而今曹操虽然不在了,但他的儿子仍然称雄中原,现在应该趁着万众一心之时,早日进攻关中, 占据黄河、渭水的上游,来讨伐凶逆,关中的忠义之士必定会裹粮策马迎接王师。而我们现在将魏国置之不理,反而与吴交兵,就会使蜀吴之兵纠缠于战争之中,不能脱身,而影响了整个统一大业的部署, 这决不是上上之策。”
应该说赵云的意见是有远见、有道理的,但刘备没有听从,自领数十万大军东征,不久在彝陵 (今湖北宜昌) 之战中被吴将陆逊用火攻击败。但结果是赵云不受刘备信任了。而应该提出反对意见的诸葛亮,没有维护赵云,也不提反对意见,只是事后发出感叹“如果法正在,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
刘备在称帝的建兴元年,赵云的官职仅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而同期的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期的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斄乡侯(此时关羽、黄忠已经不在了)。差距如此之大,就连后辈魏延也位在其上,魏延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负责镇守汉中。镇东将军是赵云生前最高的官职了。到了马谡失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赵云又被贬为镇军将军。
刘备入蜀后,益州称王,成都称帝,位高权重,身边也是人才济济,觉得赵云不是帅才,只是个将才,难当大任,不把赵云放在眼里。
生前不得意,死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故将军,关羽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追谥为桓侯、马超追谥为威侯、黄忠追谥为刚侯,偏偏没有赵云。幸亏有姜维等人打抱不平,才在景耀四年追赵云谥为顺平侯。
照理说后主刘禅不应该如此,赵云可是刘禅的救命恩人。并非刘禅弱智,忘恩负义,根源还是在刘备,因为刘备只封了四员上将,赵云死前只是镇军将军,刘禅按照四员上将的名单和规格来追谥已故将军,因此没有赵云。
在刘备创立蜀汉的过程中,人们关注其兴衰大多从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关键人物身上探究原因,也就是说影响蜀汉历史进程的人物,前期主要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后期主要人物是诸葛亮,次要人物有魏延、马谡、蒋琬、费祎、姜维等,唯独没有多少人关注赵云。
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但赵云的作用却被低估。从有限的史料中。透过赵云的言行和经历。能窥见他的战略眼光和人生境界。可以得出“埋没的帅才,失意的英雄”的结论。
赵云之所以得不到重用,我认为原因可能比较复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门第观念作怪,其二是其特殊经历,其三是用人策略问题。
自春秋至秦汉乃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门第等级, 因而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观念和社会现象。赵云出身寒微,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后天的结交权贵。
三国时期的大人物很多都是靠显赫的家世上位的,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比如曹操、孙权、刘备,要么是官宦世家,要么是江东名门,要么是皇室之后。吕布由于先后投靠丁原、董卓、王允等而手握重兵,纵横天下,部将众多。马超是名门之后,子承父业,基础雄厚。关羽、张飞虽也是出身草莽,但与刘备情同手足。
赵云从公孙瓒门下改投刘备的时机,是公孙瓒在军阀混战中被消灭了,赵云才归顺刘备,这个时候的归顺在刘备的心中自然是有些芥蒂的。刘备对赵云很信任,也主要是担任刘备的“主骑”, 承担警卫队长的职责而已。
在刘备心中,最信任的是他的义弟关羽、张飞,所以每次分兵总是自领一路,关羽带一路。自己率军攻东西两川,留守荆州的重任自然交给关羽。荆州之失造成蜀汉失掉直接对抗吴魏的战略基地而被迫困守于四川盆地。由此带来战略上的困局一直无法解开。
在诸葛亮心中,最信任的是荆襄人士如马谡等。马谡被诸葛亮委以重任,出任北伐先锋,进据战略要地街亭。而赵云只是作为“疑兵”被派往箕谷。街亭之失使得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前进阵地瞬间丧失。蜀汉大军即刻遭到魏军反攻。如雪崩似的溃败下来。此后一次次从汉中进兵北伐。数出祁山,终无建树。
赵云若能得到刘备集团的重用,假设当初留守荆州的不是关羽而是赵云,假设刘备听从赵云劝告不和孙吴交战,或者和孙吴作战时能以赵云领兵,假设诸葛亮一出岐山不以马谡为先锋,而以赵云为先锋……
三国历史可能又是另一个情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